判斷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
腎絲球過濾率eGFR是什麼呢
腎臟有許多重要的功能,像是排除廢物、製造尿液、製造紅血球生成素等等,而腎絲球過濾率就是代表腎臟每單位時間內過濾的血液量,也代表了排除體內代謝產物、毒素的能力,單位是ml/min/1.73m2。
最一開始計算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方法是透過「菊糖(inulin)」這個物質來進行檢測,因為菊糖不會被人體所利用,被運送到腎臟會直接過濾到尿液中排出,再經由檢測血液及尿液的菊糖含量來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
不過此方法耗時、耗力、且花錢,實際應用上也有很多限制,隨著研究持續的進行,後來發展出計算公式,只要使用血液中的肌酸酐(creatinine)或是胱蛋白C(cystatin C),就可以算出腎絲球過濾率。因為是用公式推估的,所以我們在檢查報告中看到的”eGFR”,第一個小寫e,代表的就是”estimated”。
*關於如何判斷腎臟功能請看「看懂自己的腎臟報告」
從MDRD到CKD-EPI
肌酸酐會受到年齡、性別、種族、疾病、飲食等多項因素的影響,為了估算出最準確的eGFR數值,計算公式也不斷的進行改良。目前台灣使用的是MDRD(4個變數)公式,也是過去K/DOQI所建議使用的方法。此公式是由一項針對慢性腎臟病人(平均GFR為40 ml/min/1.73m2)的研究發展出來的,只要將年齡、性別、血清肌酸酐、種族等4個變數帶入公式,就可以快速的估算出eGFR。
然而,因為MDRD是由慢性腎臟病人發展而來的,在一些報告中發現對於eGFR>60的族群會有低估的現象;而在eGFR<20族群會有高估的現象。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後續又衍生出了CKD-EPI公式,目前國際上的指引、研究也逐漸調整成此公式,台灣腎臟醫學會也在113年年底時建議台灣也要將eGFR計算公式更改為CKD-EPI。目前各單位正在逐步調整中,所以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檢查報告中會有兩個eGFR數值,如果對於報告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詢問醫療團隊。
變更公式後有哪些影響嗎?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所發布的公文,有提到以下幾點優勢
- 更高的準確性
- 更廣的適用性
- 更好的預後預測
- 標準化溝通
- 國際指南和建議
- 患者教育和依從性
- 科研和數據比較
若對於上述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對於一般人或是CKD腎友有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從上述內容可以知道,MDRD公式對於GFR大於60以上的人來說,會有低估的現象,所以在調整成CKD-DPI公式之後,可以更準確的反應實際的腎臟功能狀況,並給予相對應的腎臟病管理處方,對於整體腎臟病控制會更完善。
不過對於CKD腎友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遵照醫療團隊的建議,定期追蹤、規律用藥並且調整飲食、生活習慣,不要自己隨意調整用藥、嘗試來路不明的偏方、療法。記得在做任何嘗試之前,建議都要諮詢醫療團隊,才能避免腎臟功能快速惡化的風險。
參考資料:
https://www.dietitians.org.tw/publicUI/B/B10501.aspx?arg=8DCF7374F74F396071
http://icim2006-taipei.org.tw/journal/jour23-1/05.PDF
https://www.kidney.org/kidney-topics/estimated-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
https://drhpc.blogspot.com/2017/03/kidney-numbers-GFR-and-ACR.html
Tarwater K.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xplained. Mo Med. 2011 Jan-Feb;108(1):29-32. PMID: 21462607; PMCID: PMC618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