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化解呢?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好晴天身心科診所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化解呢?

  疾病中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都承受著不同層面的壓力,辛苦的層面有所不同,關係裡的緊張衝突也在所難免。衝突後的修復是門藝術,面對衝突需要知己知彼,才能跨越關係衝突的藩籬,再次建立雙方溝通默契,繼續雙邊的良善關係。

  談衝突的修復前,要先了解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裡的衝突通常都怎麼發生?這個議題在華人社會裡又有它的特殊性。

你被”倫理”關係綁架了嗎?

  事實上,華人社會裡關係的緊張並不一定有”衝突或爭執”發生,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尤其是如此。

  當照顧與被照顧的彼此是自己的家人,就容易落入” 親晟麥計較(台語)”的思維。為了合乎倫理關係間的應對,例如:晚輩對長輩要有”孝”的尊重,長輩對晚輩要有”慈”關愛包容,避免衝突常扭曲成一味的隱忍。倫理的對待確實是人人相待之美,然而,沒有融入溝通的善巧只生硬地遵守,變成了溝通中的侷限,反而失去了倫理之美。

  照顧與被照顧中有許多需要溝通的細節,可能是用餐習慣、身體界線、說話的語氣、…等小事。然而,若為了謹守分際經常性的用隱忍來避免衝突,小不滿在日積月累中累積成大火球,反而容易在細瑣的日常生活裡擦槍走火,情緒一觸即發。

練習建立自己的人我界線,在衝突中作自己的主人

  幫助自己建立一個清晰穩定的心理界線,能幫助我們在衝突中保持足夠的心理空間。什麼是人我界線?人我界線不是要讓我們跟關係劃清界線互不往來,建立關係間的心理界線,反而為我們爭取人與人相處的舒服距離,在互動過程中,心理可以靠近,但不因為過分黏膩而讓自己的情緒總是受制於環境或受制於他人。總而言之,讓自己在衝突中還能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空間可以看作是衝突中的”轉圜之地”,即便因為照顧人或被照顧的過程中產生了緊張或甚至衝突,能夠有轉圜的心理空間,就比較有機會讓自己以維持情緒穩定和思考彈性,如此,不受制於自己或他人心中的”應該”,有能力找到衝突事件的解方,衝突後的修復也比較容易進行。以下有幾個建立人我界線的領提供參考:

  • 努力促使自己情緒冷靜和思想上的客觀,能夠更清晰思考,語言和行動都更有建設性,也為關係中的情緒氛圍帶來具體的影響
  • 要記得自己在關係中的影響力,充分扮演自己在關係中50%,便可以形塑自己想要的氛圍。
  • 辨別情緒是誰的。「承接身邊人的情緒,對我而言是沒有必要的,選擇在我」,反之亦然。
  • 改變自己不是輸家,反而是帶來關係改變的一種能力。在關係模式中觀察自己,並且在其中調整自己;不用對他人有所期待,就是自己在關係中最佳的狀態。
  • 修復的第一步是接觸,誰先主動接觸誰或者誰比較主動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接觸(連結)。

衝突並不可怕,好好吵架比不吵架更有意義!

  在關係裡若常常想著避免衝突,當關係緊張時會不自覺岔開話題。不對話的關係反而使互動藏汙納垢。不想吵架的本意卻換來了長期不溝通的冰凍三尺,又或者在情緒崩潰後的火爆場面。

  在關係中,”有關係”是最基本的!若沒有了關係的連結,何來關係在衝突後的修復。因此,好好吵架比完全不吵架來得有意思多了。衝突反而提供一個讓雙方不滿的心聲水落石出的機會。

  若能在衝突中帶著彼此相互理解的目標,把吵架當作是"更新"對彼此的看法和想法的接收,聽見自己和別人在不滿背後的需要,當需要有機會能被滿足,關係重新連結,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才有機會更有效的運作。

 

  人跟人相處,衝突雖不樂見也不少見。照顧、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基本責任,在衝突後重新學習建立互動是種本領也是種智慧。照顧關係本來應是種相互依賴的信任之美,衝突後若還能拾回良善本意,記得互動中建立起來的情誼,相信化干戈為玉帛是每個人都期待的圓滿結局。祝福每一位閱讀文章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