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在高齡者的重要性

 
 
 
 
 
 
 
 趙家德 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腎臟科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前言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在近十年內,被認為是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顧名思義,急性腎損傷指的是在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腎功能減損,不一定會伴隨著腎功能不全症狀出現,但對於臨床預後會有著顯著的影響。早期醫療文獻將急性腎損傷稱做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但後續的發現指出急性的腎功能減損,大多不會讓腎功能完全喪失,因此用【損傷】一詞進行描述,會比用【衰竭】描述來得更貼切。有鑑於目前台灣已經步入高齡化社會狀態,而年齡的上升經常伴隨著器官功能的退化以及各種慢性病或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出現,而這些危險因素更會讓已經呈現衰弱的個體容易發生急性腎損傷。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為大家介紹高齡者的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特徵以及如何避免此一疾病的出現。
 
 
臨床特徵
  高齡者的急性腎損傷危險性會隨著年齡上升而逐步增加,隨著時間推移,不同國家、種族的發生率也均逐年攀高。根據國外研究,相較於65到69歲的高齡者,70到74歲、75到79歲、80到84歲以及85歲以上的人,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會個別增加33%、80%、150%、及250%[1]。本土研究則顯示住院高齡者若有接受重症醫療者,急性腎損傷比率高達53%[2],但診斷率卻相對於一般族群而言較低,可能與高齡者抽血次數較少,初始表現症狀較不明顯,以及臨床敏感度不足有關係,但無可否認的是,一旦高齡者發生急性腎損傷,其短期死亡率就會高達20%到45%,若是住院相關的急性腎損傷其比率會比社區型的死亡率更高;而內因性(intrinsic)的急性腎損傷嚴重度也較阻塞性的急性腎損傷嚴重度更高。長期預後方面,高齡者發生急性腎損傷後,同樣會較未發生者更高,且更重要的是發生急性腎損傷事件後,高齡者更容易發生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或甚至進展至末期腎病的狀態,統計也發現發生急性腎損傷的患者,在後續數月到數年之間發生慢性腎臟病的危險性會上升3到20倍,但相較於存活率的下降程度而言,仍算是小巫見大巫。最後,急性腎損傷對於高齡者的影響還包括對於生活品質的負面效果,特別是嚴重到需要接受急性透析的患者,其生活品質的下降在短期更為明顯。
  有一點值得特別提到的是,著重於高齡者的急性腎損傷相關探討,相對於一般族群而言,仍有如九牛一毛,也因此許多關於高齡者急性腎損傷的資訊,必須由一般族群的資料進行外推,但其適用性仍有待後續確認。
 
照護策略
  俗諺有云,對於疾病來說,最好的治療就是不用治療,可以及早避免是最好的一種照護方式,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於急性腎損傷。如果我們可以降低高齡者接觸到相關危險因子的機率,就有機會可以有效改善高齡者的存活率或甚至生活品質。對高齡者而言,發生急性腎損傷的危險因子十分廣泛,包含年齡本身、各種共病症的存在以及其嚴重度,如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痛風,血壓/血糖/尿酸的控制程度,是否暴露於一些可能有不良腎臟反應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NSAIDs)(一種止痛藥)、電腦斷層顯影劑(contrast)、萬古黴素等,均可能顯著增加急性腎損傷危險性,高齡者接觸到這些危險因子的機率又比一般族群更高,由於高齡者經常伴隨有退化性骨關節疾病或出現骨折,常需要使用止痛藥以達到足夠的疼痛控制,而高齡者也因為疾病症狀可能較一般族群輕微,因此醫師在臨床照護下經常傾向積極性地安排影像學檢查,從而導致接觸到顯影劑的機會增加。有鑑於此,盡力去避免接觸到可能的急性腎損傷危險因子,同時將已經有的危險因子進行適當的控制(如將血糖以及血壓數值降至標準建議的範圍內),是高齡族群可以考慮採取的重要預防及自我照護措施。
 
 
參考文獻
1.United States Renal Database System Annual Report. Acute Kidney Injury. Am J Kidney Dis 2013;61:e97-e108
2.Chao CT, Wu VC, Lai CF, et al. Advanced age affects the outcome-predictive power of RIFLE classification in ger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Kidney Int 2012;82: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