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移植 讓愛延續

 
 
 
 
 
 
 
 
 吳麥斯醫師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1968年,李俊仁教授在台灣首次成功實施了腎移植手術,這也是亞洲第一例腎移植,近年來台灣之移植成功率媲美歐美先進國家。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發生率及盛行率相當高,衛生福利部積極採取保健措施,以降低末期腎病變需透析的發生率,根據2017年美國腎臟病學會的報告,2015年台灣末期腎病變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3,317人,為了增加接受腎移植患者的數量以減少醫療費用,政府及醫界皆積極投入倡導腎臟移植,根據台灣器官登記處和共享中心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腎移植人數從2010年的287位提升到2017年329位,腎移植是腎臟替代療法中預後最好的一種模式,比起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的整體預後及生活品質都好,成功的腎移植可使受腎者的腎功能恢復近於正常人,且免去透析的過程,腎臟移植病患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96%、94%和93%。
 
  進入定期透析的慢性腎衰竭病患,沒有合適的親屬可以捐腎的話,可到腎臟移植門診登記等候屍體腎臟移植,會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受腎移植,包括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檢驗及組織配對,如果所有資料都適宜,就可以向器官捐贈移植中心登錄為等候名單,一位病患只能由一家移植醫院登錄。在一般捐贈者與受贈者間需考量組織相容性,並比對組織抗原的相似程度,以往的血型不相容的問題在現今醫療技術發達的年代,只要經由專業的醫師團隊評估,給予關鍵的去敏化治療(包括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血漿過濾及血漿置換術,及使用人類免疫球蛋白),血型不相容已是可以克服的問題,根據文獻指出,血型不相容的活體腎臟移植,其效果與血型相容的活體腎臟移植不相上下。目前國外已有非親屬間的活體捐贈,台灣也正積極研擬中。
 
 
  目前,台灣腎臟捐贈仍然不足,等待腎移植的患者一直是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數量最多的患者,截至2017年12月,共有7,219名患者在等待腎移植手術。近年來醫界希望帶動親屬活體移植的風氣,以改善台灣在洗腎人口逐年增加的困境,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活體捐贈可由滿20歲之配偶或五等親內血親於自由意志下捐贈一顆腎臟,非活體捐贈是由善心的腦死病患,在生前意願註記或最近親屬同意下,捐出腎臟供移植。目前國內腎臟摘取多半是採用腹腔鏡手術,而腹腔鏡手術的手術傷口小,所以只需住院大概4天左右,且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捐贈者比較不會有併發症。所以說,捐贈腎臟是一項安全、成熟之手術,手術風險很微小,根據國外統計,手術後的死亡率為0.02%、併發症大概只有0.1%~1.6%左右,而併發症通常也只會出現出血、感染及腸沾粘等狀況,大部分只需藥物治療即可,並沒有致命危險。等待腎臟移植人數過多,大愛捐贈仍不足,民眾可考慮親屬移植,末期腎臟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在身體康復狀況方面,也較透析治療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