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慢性腎臟病

董淳武

嘉義長庚腎臟科主任

「醫生啊,健康檢查說我的腎臟功能只剩50分,是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很嚴重嗎會不會要洗腎啊」,在門診裡,常常聽到病患提出這樣的問題。

腎臟病的初期往往沒症狀或很輕微,例如:尿液篩檢有顯微血尿、小便有泡泡(蛋白尿)、尿量異常、下肢水腫以及血壓偏高…等。若因輕忽而未能即時就醫,等出現疲倦、呼吸困難或食欲不振等症狀時才就診,往往已經是末期腎臟病且需要洗腎治療了。因此,有必要讓大家對「慢性腎臟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依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10~12%,這代表全台約有200萬人口罹患了慢性腎臟病。根據國民健康局於民國99年底所發佈的『慢性腎臟病防治手冊』資料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醫療花費為非腎臟病患者的兩倍。更重要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率將隨著腎功能的惡化與蛋白尿的嚴重度而增加,而慢性腎臟病也一直是國內十大死因之一。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眾多,如:

  1. 先天性腎臟病,如:多囊性腎病、遺傳性的腎炎、尿道異常…等。
  2. 原發或是繼發性的腎絲球病變,如: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狼瘡性腎炎或糖尿病腎病變,
  3. 尿路阻塞遭受破壞等所導致。

當腎臟病被診斷出來時,若能即早介入治療,腎功能是有機會恢復的。當治療追蹤達三個月以上,而腎臟功能仍然無法回復的話,此時我們便會診斷為『慢性腎臟病』。依據2002年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的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引(NKF-DOQI),『慢性腎臟病』的定義將慢性腎臟病的病程,由輕到重可依序分為第一期至第五期,分期是依腎絲球濾過率及是否合併有腎臟實質損傷作考量。

關於慢性腎臟病每個時期的分類以及相對應的治療方針如下:

慢性腎臟病

診斷

治療方針

第一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

≧90 ml/min/1.73m2

同時合併腎臟實質損傷

病程達3個月以上

  1. 及早診斷與治療
  2. 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產生。

第二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

 60~89 ml/min/1.73m2

同時合併腎臟實質損傷

病程達3個月以上

評估腎臟病病情的進展程度

第三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

 30~59 ml/min/1.73m2

病程達3個月以上

評估及治療腎臟病的相關併發症。

第四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

15~29 ml/min/1.73m2

病程達3個月以上

向患者介紹『腎臟替代療法』包括:

  1. 血液透析
  2. 腹膜透析治療
  3. 接受腎臟移植

讓患者有時間考慮及準備將來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

第五期

腎絲球過濾率eGFR

 <15 ml/min/1.73m2

病程達3個月以上

經腎臟專科醫師的評估,與患者和其家屬

取得共識後,選擇適當的『腎臟替代療

法』,或是採取保守性的安寧醫療照護。

 

建議您,當發現可能是慢性腎臟病的初期症狀時,如:泡泡尿、下肢水腫、夜尿、血壓偏高,容易倦怠,或健康篩檢發現腎臟功能或是構造異常時,應儘早到腎臟科門診就醫。即使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時,也不需過於恐慌,只要您定期於腎臟科門診追蹤與治療,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配合營養師與衛教師適度調整飲食、適量喝水、不憋尿、不亂服用止痛劑及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吃過鹹的食物、規律的運動及減重,就會有機會改善或延緩腎臟病的惡化,也可避免踏上尿毒症洗腎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