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貧血

唐德成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

慢性腎臟病是越來越受矚目的公共議題,腎臟在人體所扮演的角色之一是負責製造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PO),慢性腎臟病的病患因為腎功能受損,所以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隨著腎功能惡化,90%病患會進而引發腎性貧血,紅血球生成素會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當腎功能惡化,紅血球生成素跟著減少,就造成所謂的「腎性貧血」。

慢性腎臟病病患貧血的定義是18歲以上男性的血紅素濃度<13g/dl,18歲以上非懷孕狀態的女性血紅素濃度<12g/dl,一旦發生腎性貧血,病患因紅血球數量不足,無法正常運送氧氣到組織細胞,可能在臨床上表現出疲倦、虛弱、頭暈和心悸,影響生活品質,且貧血會造成心臟衰竭,慢性腎臟病的心血管風險盛行率高也受到相當關注,研究指出當透析病患的血紅素值每下降1g/dl,則增加左心室肥大42%風險、心衰竭18%風險及死亡增加14%風險。大多數的慢性腎衰竭病患會有貧血,且慢性腎臟病隨著期數越來越嚴重,貧血問題更是加重,即早發現貧血現象可盡早完整評估,並視貧血情形,由專科醫師提供貧血治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貧血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經醫師診斷評估,確定貧血是何種原因引起,再決定治療與處理方法,不能盲目補充健康食品或中藥,對身體反而有害,要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若發生貧血,建議在專科醫師的評估下,檢查包含全血球數、各類白血球數、網狀紅血球數、鐵蛋白、運鐵蛋白飽和度、維他命B12和葉酸濃度等項目檢查,慢性腎衰竭的病患除了紅血球生成素不足外,腸胃道出血、缺乏鐵質、葉酸及維他命、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炎症反應等,例如感冒,都有可能使慢性腎臟病病患血色素降低。

慢性腎臟病的貧血治療有所謂的補血針,指的即是人工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簡稱造血素或EPO,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激紅血球生長,改善貧血,補血針的注射劑型有短效及中長效,對於慢性腎臟病尚未接受透析的病患而言,若其腎臟廓清率<15毫升/分鐘且血紅素值<9 g/dl,且出現貧血相關症狀或需頻繁輸血,可考慮補血針使用來治療腎性貧血,在醫師的指導下把血色素維持在10-11 g/dl左右,選擇中長效皮下注射是不錯的選擇,使用的劑量頻次皆應聽從專科醫師的指示,由醫療單位提供慢性腎衰竭病患完善的治療與照護,以期能改善虛弱症狀,減少心血管風險,並提升慢性腎衰竭病患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