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的照護需要跨團隊的合作,才能給予完整的照護方案,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延續往年經驗,於10月再度舉辦「2025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邀集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腎臟病衛教師進行專業交流,共同探討慢性腎臟病最新治療趨勢與病人照護策略。課程內容涵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藥物治療、食安風險、糖尿病腎病變飲食原則與腎臟病患者飲食衛教策略,期望協助腎臟病衛教師在第一線提供更全面的病人照護。
腎臟病衛教師利用假日空檔時間前來進修
本次的研討會主要參與對象為慢性腎臟病衛教師,他們是在第一線最常直接接觸到腎友的醫療人員,也是腎友們尋求答案是最容易接觸到的人。很開心衛教師們假日還願意安排時間來參加研討會,持續精進自己對於慢性腎臟病照護的知識。活動當天一早,工作人員還在佈置場地時,就已經有衛教師早已抵達現場,期待著稍後開始的研討會。
慢性腎臟病照護情形及現況分析
第一位講師是腎基會的執行長林裕峯,他以「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為題,分析近年國內外透析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臺灣慢性腎臟病照護發展史與治療現況。其中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比例高達47.7%,由此可知糖尿病造成的腎病變亦是關注重點。他指出,如腎基會長年所推動的,早期篩檢與轉介至醫療體系治療仍是防治關鍵。

腎臟病有哪些用藥?最新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
第二位講師是腎基會的監察人,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分享了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腎友若能搭配使用,可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速度。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他提醒衛教師應關注加工肉品對腎臟病患者的潛在影響。他指出,市面上常見的注脂肉與重組肉雖外觀與口感與高級肉品相似,但製程中經過加工處理與食品添加劑使用,對健康存在潛在風險。
注脂肉是將脂肪與乳化劑打入肉中以增加口感,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而重組肉則利用磷酸鹽等黏著劑拼合碎肉而成,屬於高磷食物(且吸收率接近100%),建議慢性腎臟病與洗腎病人應儘量避免。顏醫師也強調,這兩類肉品皆屬加工食品,民眾若食用務必徹底煮熟,以免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除了藥物以外,飲食控制也是關鍵要素
第三位講師是腎基會李承翰營養師以「糖尿病腎病變的飲食原則」為主題,介紹最新國際與國內營養指引以及常見的飲食迷思。同時也指出飲食衛教不應一味強調禁止,而是協助病人找出能吃、也願意吃的食物選擇。他強調,唯有讓病人參與飲食計畫的討論,才能提升配合度並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實戰演練-豐腎腎友的低蛋白餐桌
最後一位講師是腎基會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以「從食物份數出發調整腎友飲食」為主題進行分享,她強調兼顧蛋白質控制與熱量充足最簡單且實用的方式就是,請腎友以整天的六大類食物份數進行控制。在執行飲食控制之前,需要先幫腎友算出一天可以吃的六大類食物份數,再分配到三餐裡,飲食計畫更直觀、也更容易執行。
她指出,衛教師在衛教時應了解飲食建議背後的原理,例如「腎友主食多選擇米食、少選擇麵食」是因為米飯的蛋白質比麵食少一點,對尚未透析的腎友來說較為適合。了解各項建議的原理之後,衛教師就能協助病人靈活應用在日常飲食中——舉例來說,腎友偶爾一餐想吃麵,也能透過調整其他餐次的份量,來平衡整天的蛋白質攝取,讓飲食更彈性、更可持續。
吳衛教師強調,衛教不應將標準化建議套用在病人身上,而是從病人的生活出發,找到最能落實的方式。

強化第一線照護力 腎基會持續深耕教育推廣
從會後回饋中可見,多位衛教師表示此次參與研討會獲益良多。透過研討會,不僅了解最新照護指引,也從講師分享中了解如何將理論落實於日常衛教,讓自己的「衛教武器庫」更為多元且實用。
腎基會表示,醫療人員是民眾與病友最信任的夥伴,唯有持續精進專業知識,才能在第一線提供正確資訊、守護健康。未來也將持續舉辦相關研討會,協助更多醫療同仁在生活情境中實踐照護理念。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